
一、基本信息
余永红,男,汉族,1969年7月生。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本科,学士,教授,陇南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馆长。2012年9月评定教授职务,受聘三级教授岗位。
二、工作简历
1、1994年9月——2001年4月:在甘肃省礼县师范学校任教。
2、2001年4月——2003年4月:在甘肃省陇南师范学校任教。
3、2003年4月——至今:在陇南师范学院任教,曾担任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副主任、科研外事处副处长及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务。
三、获奖情况、荣誉称号、出访进修、学术交流情况
(一)获奖情况:
1、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材奖,甘肃省教育厅,2011年1月。
(二)荣誉称号:
1、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甘肃省人社厅,2019年10月。
2、甘肃省优秀教学团队“美术教育教学团队”负责人,甘肃省教育厅,2013年8月。
3、陇南市领军人才,陇南市委、市政府,2011年5月。
4、陇南市领军人才,陇南市委、市政府,2015年5月。
5、陇南市新型智库专家,陇南市委宣传部、陇南市社科联,2021年8月。
6、陇南市“职工技术创新”先进个人,陇南市总工会,2009年4月。
7、陇南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陇南市教育局,2008年1月。
8、教学名师,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12月。
(三)出访进修:
2003年11月1日——30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参加基础教育美术教育教学研修培训。
(四)学术交流:
1、陇南市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研讨会,2009年2月17日—19日。
2、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2012年6月19日—22日。
3、第五届中国乞巧文化高峰论坛,2013年8月7日—9日。
4、甘肃省第二届秦文化研讨会,2014年9月26日—28日。
5、“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2015年10月24日—25日。
6、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学术研讨会,2016年8月8日—10日。
7、文艺学暨创意产业全国学术研讨会,2016年11月18日—20日。
8、白马人文化研究与产业开发国际论坛,2016年11月24日—26日。
9、“青泥古道与茶马贸易”学术研讨会,2017年10月24日—25日。
10、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学术研讨会,2018年8月16日—18日。
11、甘肃省轩辕文化研究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2018年6月29日—30日。
12、第十一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理论研讨会,2019年8月6日—8日。
13、第一届秦文化论坛,2020年9月21日—22日。
四、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一)研究方向及内容:
主要从事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理论、民间美术以及陇东南地域文化研究。
(二)学术专著:
1、《陇东南民间美术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12月。
2、《陇南白马人美术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5月。
3、《陇南民间美术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4、《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服饰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
5、《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服饰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三)学术论文:
1、《有关<红楼梦>中的哲学意蕴问题——与宋子俊先生探讨》,《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3期)(中文核心、CSSCI)。
2、《白马藏人神话中的“蛙神”崇拜及其文化渊源》,《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中文核心、CSSCI)。
3、《白马藏族“鱼骨牌”饰品的考古学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CSSCI)。
4、《乞巧文化传承的图像形式》,《民俗研究》(2015年第4期)(中文核心、CSSCI)。
5、《西汉水上游秦早期青铜器中的虎造型及其内在含义》,《古代文明》(2016年第1期)(CSSCI)。
6、《陇南白马人“池哥昼”与“黑社火”比较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CSSCI)。
7、《也论<西山经>的结构及秦文化意蕴》,《中国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中文核心、CSSCI)。
8、《陇南白马藏族傩面具及装饰的符号特征与文化含义》,《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3期)(CSSCI)。
9、《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5期)(CSSCI)。
10、《陇南藏族绣花鞋的地域文化特色》,《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3期)(CSSCI)。
11、《礼县<春牛图>的文化意蕴与艺术特征》,《装饰》(2008年第1期)(中文核心、CSSCI)。
12、《白马藏族美术文化中的“凸目”现象再探析》,《装饰》(2010年第2期)(中文核心、CSSCI)。
13《龚、黄、李“黑派”三家山水画中的笔墨与光色》,《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第5期)(中文核心)。
14、《陇南白马藏族“十二相”的文化渊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第5期)(中文核心)。
15、《论中国当代民族宗教美术的衰微与复兴问题》,《前沿》(2008年第12期)(CSSCI扩)。
16、《全球化背景下陇南白马人民间美术保护问题刍议》《前沿》(2009年第5期)(CSSCI扩)。
17、《从艺术与科技的有机融合中传承白马藏族建筑文化——有感于重建后的陇南白马藏族民居》,《前沿》(2010年第13期)(中文核心、CSSCI扩)。
18、《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民间社火现状及保护问题》,《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2期)(CSSCI扩)。
19、《西狭摩崖石刻线画<五瑞图>之艺术特色》,《雕塑》
(2010年第6期)(艺术类核心)。
20、《康县谈家大院走廊石雕的艺术特征与文化意蕴》,《雕塑》(2011年第2期)(艺术类核心)。
21、《白马藏族木雕傩面具的民族特色》,《雕塑》(2012年第3期)(艺术类核心)。
22、《关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美术”的有关概念——与詹武老师商榷》,《中国美术教育》(2004年第2期)(艺术类核心)。
23、《构建完善的美术史课程教学配套图像系统——有感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史课程教学》,《艺术评论》(2007年第6期)(艺术类核心)。
24,《陇东南傩文化及装饰的氐羌文化特征》,《文化艺术研究》(2017年第1期)(CSSCI扩)。
25、《西汉水上游巧娘娘崇拜的地域特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CSSCI扩)。
26、《圆顶山秦墓“饰鸟虎熊车型器”含义新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中文核心、CSSCI扩)。
27、《马家塬战国墓动物文饰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西北美术》(2018年第1期)(艺术类核心)。
28、另有省级论文50余篇。
(四)科研项目:
1、陇南白马人美术文化的整理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9YJA760016)。
2、陇东南区域民间美术的文化历史特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5YJA760049)。
3、陇南民间美术的区域性艺术特征研究,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0721B—01)。
4、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服饰卷,陇南市委宣传部项目。
(五)学术获奖:
1、论文:《构建完善的美术史课程教学图像系统》,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9年2月。
2、专著:《陇南民间美术研究》,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甘肃省教育厅,2012年8月。
3、系列论文:陇南民间美术文化研究,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甘肃省教育厅,2010年8月。
4、系列论文:白马人美术文化研究,获甘肃省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甘肃省教育厅,2016年10月。
5、论文:《有关<红楼梦>中的哲学意蕴问题——与宋子俊先生探讨》,获陇南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陇南市委、市政府,2014年2月。
6、专著:《陇南白马人美术文化研究》,获陇南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陇南市委、市政府,2017年8月。
7、论文:《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及当代意义——兼论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获甘肃省第三届艺术学论文暨文艺评论征文活动三等奖,甘肃省文化厅,2015年9月。
8、多次获校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及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五、教学成果
(一)主讲课程:
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中国人物画、花鸟、中国美术作品欣赏、陇南民间美术等课程教学。
(二)教改项目:
1、《美术基础》校本课程教材建设,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XGG201202)。
2、扩招背景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教学改革,校级教学改革一般项目(JXGG201014)。
(三)主编教材:
《应用美术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
(四)教学成果:
《陇南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教育厅级),甘肃省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2015年4月。
六、社会兼职
1、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艺术委员会委员。
3、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理事。
4、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5、陇南市新型智库专家。
6、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
7、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8、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成县分会秘书长。
七、艺术作品
1、中国画《腊月》,入选“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省美术家协会,1994年6月。
2、中国画《腊月》,获“美苑杯”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美术作品展优秀奖,鲁迅美术学院,1994年10月。
3、中国画《白马村寨》,入选“全国师范院校美术教师作品展”,甘肃省美术家协会,2012年5月。
4、中国画《水墨人物》,入选“鲁艺杯全国艺术院校美术教师作品展”,鲁迅美术学院,2004年5月。
5、中国画《牧趣》,入选“鲁艺杯全国艺术院校美术教师作品展”,鲁迅美术学院,2010年11月。
6、中国画《火塘》,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甘肃省美术家协会,2024年9月。
八、自我评价
始终坚持教学为本、德育至上的教学理念,努力践行课程思政精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教学效果显著,成绩突出。建成1门校级精品课程,主编出版教材1部,完成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多次获校级教学成果奖。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积极开发地域文化课程资源,成果显著,2015年相关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始终坚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陇东南本土,组建科研团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挖掘、研究及保护工作,成果显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2项,相关成果获各类科研奖励20多项。系列研究成果在省内高校、学术界及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赢得了良好声誉。积极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发挥政协委员及智库专家的作用,为陇东南地方文化研究、挖掘保护以及产业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
始终坚持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域文化研究与地域题材艺术创作相辅相成,以陇东南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作为重要资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完成了大量富有陇东南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为推广、宣传、传承陇东南地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联系方式:
邮箱:yehezi1990@163.com
电话:1510396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