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陇师学人

陇师学人

陇师学人——刘吉平教授

时间:2025-07-31 08:51:36   浏览量:

一、基本信息:刘吉平汉族197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科)、西北师范大学(本科),陇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授校史馆馆长

二、工作简历:

1993年7月——2001年4月,在礼县师范学校任教

2001年4月——2003年4月,在陇南师范学校任教

2003年4月——2024年5月,在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

2024年5月——现在,在陇南师范学院任教

三、获奖情况、荣誉称号、出访进修、学术交流情况

从教30余年来,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陇东南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及师范教育史研究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获奖情况

全国社科先进个人,2018年9月,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主席团。

荣誉称号

1.陇南市新型智库专家,2021年8月,陇南市委宣传部、陇南市社科联。

2.获第六届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诗配画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6年10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

(三)出访进修

1.2021年9月,线上参加第五届全国高校非遗培训班(北京联合大学)。

2.2024年7月,参加“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中山大学)。

(四)学术交流

1.2009年2月,参加陇南市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研讨会。

2.2012年6月,参加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

3.2013年11月,参加中国蜀道学术研讨会。

4.2014年9月,参加甘肃省第二届秦文化研讨会。

5.2015年10月,参加“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

6.2016年8月,参加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学术研讨会。

7.2016年9月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6年年会。

8.2017年6月,参加秦蜀古道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论坛。

9.2017年10月,参加第二届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智库联盟理事大会暨“一带一路城市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

10.2017年10月,参加青泥古道与茶马贸易学术研讨会。

11.2018年8月,参加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学术研讨会。

12.2018年10月,参加全国社科联工作会议。

13.201811月,参加中国蜀道学术研讨会。

14.2019年9月,参加甘肃秦文化第四次学术研讨会。

15.2019年10月,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与文化发展创新学术研讨会。

16.2021年10月,参加第三届中国传统文化高层论坛。

17.2022年02月,参加陇蜀文化研究会年会暨《南宋经略陇蜀与吴玠吴璘史事研究》新书发布会。

18.2023年10月,参加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 年年会。

19.2023年9月,参加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

20.2023年10月,参加2023高校档案创新论坛。

21.2023年10月,参加首届长江中上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

22.2024年5月,参加“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职业教育联盟2024年会”。

23.2024年10月,参加“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24.2023年11月,参加陇蜀文化研究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诗圣踪迹田野考察座谈会。

25.2024年7月,参加蜀道及石门石刻学术研讨会。

26.2024年7月,参加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

27.2024年10月,参加第五届地方档案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

28.2024 年11 月,参加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高端论坛。

29.2024年12月,参加新时代民俗学发展学术研讨会。

30.2025年6月,参加辽宁省2025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任裁判。

四、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一)主要研究内容

美术教育教学、民族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开发研究,陇南师范教育史研究。

(二)代表性著作

主编中国民间美术研究新论》,吉林美术出版社,2016年5月。

(三)代表性论文

1.“陇南民间美术创作状态与文化传承”,《文艺评论》 2009 (04),(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

2.“高师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美术内容的意义”,《民族艺术研究》2009 (06),(CSSCI扩展版)。

3.“白马藏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文化语境与当代变迁”,《文化艺术研究》 2012(04),(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4.“从神话到神画——白马藏族民间神祇绘画的文化意蕴透视”,《雕塑》2013(03),(艺术类核心期刊)。

5.“陇南古建筑雕饰与蜀陇文化交流——以文县丹堡田家大院为例”,《雕塑》2013(06),(艺术类核心期刊)。

6.“返璞归真 与“神”共舞——民间美术视野下的艺术实践”,《西北美术》2014 (02),(艺术类核心期刊、AMI扩展版)。

7.“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祀神美术的文化渊源”,《地方文化研究》2015(05),(AMI扩展版)。

8.“汇通南北:丝绸之路陇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述论——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报告”,《地方文化研究》2020(05),(AMI扩展版)。

9.“刘吉平水彩”,《文艺研究》2022(09),(CSSCI来源期刊)

10.“恶搞、行为艺术与主流文化现象——从傅国涌先生的《伤害文化尊严的不是恶搞》说起”,《西北美术》2009(03),(艺术类核心期刊、AMI扩展版)。

11.“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从鸷鸟形金饰片说起”,《先秦文学与文化》2024 (辑刊)。

12.“陇南民居的古韵之美”,《甘肃日报》2025年4月18日。

13.“战地黄花·护士日记《甘肃日报》2021年11月11日。

另外,在其他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四)科研成果

1.主持2013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民间美术视野下师范院校艺术类课程建设研究。

2.主持2014年度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研究。

3.主持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丝绸之路陕甘川毗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17BGL213)”

4.主持甘肃省社科联十九大精神宣讲项目“自省•自觉•自信:民族民间文化的当代传承”

5.主持2024年度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共同体叙事:藏羌彝走廊水陆画保护与传承研究(24YJA760070)”

6.主持2023年度陇南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同富裕目标下陇南乡村旅游资源活态传承与创造性开发研究(23LNSK02)”

(五)学术专业获奖情况等

1.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本人排名第四),2012年4月,甘肃省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

2.甘肃省教学成果教育厅级奖(本人排名第四),2015年4月,甘肃省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

3.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本人排名第一),2017年19月,甘肃省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

4.2019年全省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高职组)国画赛项三等奖,2019年5月,甘肃省教育厅。

5.甘肃省第四届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二等奖,2014年11月,甘肃省教育厅。

6.“反四风、正学风”优秀征文评选活动三等奖,2013年12月,甘肃省教育厅。

7.陇南市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2月,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

8.甘肃省第三届艺术学论文暨文艺评论征文活动优秀奖,2015年9月,甘肃省文化厅。

9.喜迎“十八大”——全国九省一市美术作品邀请展优秀奖。

10.全国高校教育科学论文三等奖,200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五、教学成果:

(一)主讲课程:

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基础、陇南民间美术等课程教学。

(二)教改项目:

陇南师专校史及其文化建设研究》,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六、社会兼职:

1.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2.甘肃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

3.陇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4.陇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

5.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

6.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评审专家

七、自我评价: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陇南及陕甘川毗邻区域地域文化、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2项,甘肃省十二五规划项目1项。参与其他市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6项。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甘肃省教学成果教育厅级奖、甘肃省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主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2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24年新立项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叙事共同体:藏羌彝走廊水陆画保护与传承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民族艺术基因解码的实践路径。举办有关科研项目选题论证”“申报书撰写要义等专题讲座十余

地域文化、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艺术教学密切相关。整合高校科研力量,通过跨学科、跨民族、跨区域的整体性研究,开展理论创新,多维视角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明密码,构建数智技术与文化价值阐释“双向奔赴”的研究体系,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引导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联系方式:

E-mail978521488@qq.com

电话:13993951248

版权所有@  陇南师范学院科研外事处    电话:0939-3203510    传真:0939-3202016   

陇ICP备16000659   
甘公网安备 62122102000303号